查看原文
其他

吴晓求: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大潮,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出现和成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速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资本市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急需突破的问题,是哪些因素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金融证券专家吴晓求为您深度解读。

嘉宾介绍

吴晓求,金融证券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中国证券理论研究、证券教学和教材体系的知名学者,在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研究,参与了我国资本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设计和政策制订。

吴晓求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分别从三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是什么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

企业不透明


部分企业在上市之前的账目都是不清楚的,它会有意地规避税,它对税务局是一套账,对股东是一套账,管理层可能还是一套账,以至于董事长、财务主管都不知道哪一个是真实的,它想从这里面,寻找它的利益最大化,而这种行为,这种心理特征,这种文化和资本市场是抵触的。而资本市场,它的灵魂就是透明,你必须透明,因为大家拿钱来买股票、买债券,他一定是基于你的信息披露,一定是基于信息的判断,我来做出投资决策,当发现你给我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和事实相违背的,甚至是相反的、错误的、滞后的,那这个市场是没法发展。

但是,这个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通过无数的案例,无数的事实,我们发现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人人受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推动社会透明度的提高,我认为这就是巨大的进步。

2

部分法律欠缺


当然中国的法律结构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也有某种约束。中国是一个大陆法系的国家,它的这种灵活性相对是不够的。让什么样的企业上市?我们一般会选择它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赢利能力很强、它没有权属纠纷、它的规模很大、它为就业做了很大的贡献,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很好的。

而资本市场要求你及时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在法律上的某种特点,比如说我们有些很好的企业就到海外去上市了,是因为它有很多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它的一些企业的特点,不符合我们的法律要求,可是企业非常好,包括早年的腾讯,后来的阿里巴巴,也包括京东,包括现在小米等等,这些都是我认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但是如果说按照它当时的状况来看,它显然不符合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的那些要求、那些标准,于是乎它达不到,它就不选择在这儿上市,它就走了。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说是相对滞后。

3

独特的文化心理


中国人几乎很少认为在股市上挣钱是光荣的。有人在股市上挣了钱,他都说他赔了钱,因为他挣了钱,大家对他很嫉妒,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明明挣了钱他说赔了钱,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因为同情你的人越来越多了。我经常说,在这个文化里面,巴菲特很难产生。因为你要挣那么多钱,大家总觉得你有问题,你这个人有点不劳而获,凭什么你买股票挣钱,你挣了谁的钱,他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而且我们很多人不认为股票是一种基础性的金融资产,很多人潜意识里面认为这是一种投机的工具,所以很少有人说买完股票,我要一直看它未来的成长,他买完以后晚上睡不着觉,看看第二天是不是涨了,涨了赶紧把它卖掉,这种行为特征非常明显。这个潜意识里面想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把股票本质上没看成是资产,他倒是把房子看成资产,我们对资产的一种物理形态的要求是非常强烈的,是看得见摸得着。那房子买了,虽然在那顶峰买的,虽然也套住了,他不着急,说股票说套了他着急,实际上这都是一种文化上的一个特质、一个特点。

这些实际上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某种约束作用。当然资本市场的发展会把这种约束慢慢转换过来。所以这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你会发现为什么不容易。这个不容易还体现在我们很重要的制度设计、政策的实施,它有时候和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是不匹配的,是相悖的。

吴晓求在《中国经济经济大讲堂》演讲时认为,只要中国经济是健康的,中国居民的收入是增长的,它这个增长的收入,用于银行储蓄的比例增长速度减少,这才是正确的。这意味着它有一部分开始投入到证券化的资产,包括股票和债券。首先主要是股票,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这是推动中国金融结构变革的重要趋势。但是在政策解读上,必须要采取措施,让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不至于下降。如果这么下去,中国资本市场永远不会得到发展。“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去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是因为金融的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资本市场发展。”

视频链接:http://tv.cctv.com/2018/08/02/VIDEH7ZfogJoPwD3ZNCsf7e7180802.shtml


编辑  原蓉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王忠民:金融科技全心全意服务实体经济的三维逻辑

黎江: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当代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

嵇磊:医疗行业信息化新载体——“N=1”数字供应链模式

李礼辉:中国金融业——放宽开放 从严监管

李鹏: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机构更好的控制中小企业风险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